重建再攻坚 交通展新颜——“4·20”芦山强烈地震两周年11项专规之基础设施建设篇
国道318线多营顺河特大桥施工现场 记者 韩毅 摄
一场攻坚战 基础设施当先
“国道351线建好后,我们出行就更便捷、更安全了。”宝兴县群众刘东的话代表着所有宝兴人的心声,“以后经国道351线到市区,不仅用时更短,而且更加安全,行车也更加舒适。”
时间回到2013年4月20日,芦山突发7.0级强烈地震,全市公路、电路、水路、网路受损严重。道路不通,宝兴成为“孤岛”;电路不通,部分乡镇陷入“黑暗”;水路不通,人畜安全饮水困难;网路不通,各种信息无法向外界传递……基础设施遭受重创,重建刻不容缓。
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是“排头兵”。
地震后,我市把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恢复功能放在首位。按照“统筹兼顾、民生项目优先”的原则,突出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建,不断改善发展条件。通过建立重建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交通、通信、水利等灾后重建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周例会制度、责任主体落实等工作制度,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层层负责、及时协调,确保一般性问题能够迅速解决,重大问题能够走“绿色通道”,使得工程快速、有序推进。
历史告诉我们,基础设施不改善,建美丽新家园就是空谈。
现实告诉我们,基础设施不夯实,产业发展就没基础。
重建两年来,国道351线、318线、108线,乡村道路等重建项目正快速推进;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及时沟通,哪怕是深藏于大山之中的人家,也能够通过通讯网络与外界相连;水利设施的相继建成,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保障。
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稳步推进,我市的基础设施正在一步步得到提升,基础设施在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支撑性作用。
未来,完善的基础设施将恢复提升安全可靠性,为我市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一条民生路 盘活两个村
升级改造后的乡村公路,成为连接火炬村和黎明新村的纽带
芦阳镇火炬村在芦山县城东面3公里处,地处罗纯山西麓。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火炬村严格按照“绿色火炬、产业新村”的定位,大力发展生姜、猕猴桃、甘水梨等特色种植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
从芦山县城进入火炬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约5米的韧性混凝土村道。这条去年3月动工修建的高规格村道,不仅将芦阳镇火炬村、黎明新村紧紧相连,也大幅提升了两村村道的通行能力。
“火炬村离芦山县城近,平时大家早晚都爱来这里锻炼身体,现在道路通行状况更好了,来这里休闲散步的人也更多了。”芦山县城居民李维德说,只要天晴,他和朋友们每天都会来这里散步。
沿着盘山公路进入火炬村,仿佛置身于一幅乡村美景图中,竹林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动。隐于山间的栋栋小楼经过环境整治和改造提升,已经有了统一的风貌。劳作的妇女在地里打理着红心果。每行至一个路口,都有完善的旅游导览图矗立在路旁。
木头房、小高层、简欧洋房……灾后恢复重建,火炬村村民告别了以往的破旧老屋,建起了漂亮新居。截至目前,火炬村全村203户维修加固户已全面完成维修加固工作,125户重建户房屋重建已经完工,具备入住条件。
农房重建工作有力进行,幸福美丽新村打造工程同样推进有序。除上述提到的村道加宽和铺设韧性路面工程外,火炬村防洪沟治理工程、千亩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观景平台、步游道建设、休闲凉亭均已竣工。
行走在火炬村,随处可以看到,经过治理的防洪沟发挥着作用,为河沟两旁的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精心设计的观景平台让广大游客可以饱览火炬村的美丽风光;村道两旁新建的休闲凉亭,方便群众休息的同时也点缀着新村美景。
“我们火炬村以前是个穷山沟,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没想到地震后建设得这么好。”火炬村党支部书记赵正本是地道的火炬人。从地震至今,他不仅是火炬村巨变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两年来,火炬村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农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和产业重建齐头并进。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火炬村村民的共识。
赵正本说:“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要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灾后重建,火炬村抓住机遇畅通了道路,为今后村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火炬村风景优美,但受交通条件制约,发展一度落后于平坝地区。如今,这条长约7公里的旅游环线,从火炬村入口盘山而上,转至黎明村胡沟组,接通了黎明新村。
一条民生路,盘活两个村。新村新景,必将带动火炬村致富奔康。
一把测量尺 把好质量关
岳满生正反复核对每一组数据,并作详细记录
岳满生,国道351线LJ1标段现场监理。这个个头不算高,但做起事情干练认真的广元小伙,来雅安已经一年多了,在此期间,他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不到5天。
“干事情就要干好,要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别人。”岳满生在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绝对是一个眼里容不得一粒沙的人。
3日,天气晴。在LJ1标段梁片预制场,岳满生正蹲在钢筋笼前仔细测量,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
“这个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也是必须要丝毫不差做好的‘功课’。”岳满生的工作就是把每天每个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安全检查情况统计汇总后,录入工作档案。
“哪怕是0.1厘米的误差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我们这个环节就显得相当重要。”为了避免在数据上发生误差,岳满生对每一组数据都会反复核对两遍,准确无误后才进行最后录入。
施工现场,开展安全检查特别是在对待建筑工程上, 岳满生在工人眼里绝对算是个“恶人”。“不符合标准的要返工,不符合施工着装要求的必须现场纠正。”工人李强说,工地上的岳满生是不讲情面的,大家既怕他也服他。
在岳满生看来,做一名监理,每个环节都必须负责到底。
岳满生说,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广受各界关注,交通项目建得好,更是造福千家万户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灾区群众负责。
“等忙完这阵子,就回家看看。”在谈到家庭时,岳满生话语中充满了愧疚,“没办法,重建项目进度抓得紧,所有人都在为早日建成‘拼’在一线,这个时候怎么能离开呢,相信家人一定会理解和支持我的。”
当前,全市交通重建项目正夜以继日地稳步向前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覆盖全市的交通网络雏形初显,而成绩背后离不开像岳满生这样的建设者辛勤的付出和坚守。正因为有他们,交通项目进展才能阔步向前,工程质量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北纬网谈重建:
网友“小飞机”:
雅安是一个没有空运、水运,铁路运输总量极低,几乎全部靠公路运输的川西城市,对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抗灾能力强的公路路网的需求是如此迫切。如今,看着国道318沿线一根根桩柱立了起来,我对雅安未来的交通信心满满。
网友“KY他乡的云”:
灾后重建,政府对交通建设下了大力气,瓶颈路段畅通了,对雅安未来的经济发展大有帮助。对于国道318线多营至飞仙关段交通管制,我们应该理解和支持!
网友“大山娃娃@@@”:
现在打电话再也不用选地方了,通信网络在重建中得到完善升级。农村路通了、网络通了、电力更稳定了,大家出行方便了,现在网上购销农产品也十分方便。灾后重建,雅安在变,农村在变,相信未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雅康高速C9标段思经1号大桥施工现场——网友“落寞阿佐”拍摄
数据看重建:
1、纳入总规的94个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完工57个,完工率60.6%;
2、纳入总规的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8亿元,投资完成率43.8%。
旧闻新读
2014年8月23日中午,在芦山县国道351线LJ1合同段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头顶烈日有序施工。
相比之前时刻担心汛期会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眼下,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对施工方负责人昝光强来说,算得上是好时机。
“汛期,施工队顶着恶劣的天气,无一人退却,顺利完成了预期施工目标。眼下,天气虽很炎热,但我们仍有信心克服眼前的困难。地震让雅安部分道路设施受损严重,承建重建项目,这不仅是职责,也是担当和奉献。”昝光强说,作为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之一的国道351线建设,自开工以来,就未曾有过一天停歇,即使是节假日期间。
——摘自《雅安日报》2014年8月27日3版《国道351线 重建工程一刻不停》
“今年的施工任务重、时间紧,初七我就赶到工地了。”春节刚过,国道351线LJ1合同段冲孔钻机操作员尹万强,来不及向贵阳老家的亲友一一道别,早早就来到了施工现场,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
2月25日,尹万强发现,受河床底部河水冲刷的影响,年前打好的4米多深的桩基出现松软,不及时加固容易垮塌。看着之前已经打好的桩基有可能被河水冲毁,尹万强心里很着急,好在及时与项目部联系后,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打桩工作才得以继续开展。
——摘自《雅安日报》2015年3月3日3版《按时开工 有序推进——国道351线重建工程现场见闻》
【近况】
截至目前,国道351线一至三标段累计完成土石方127万立方米;挡防工程累计完成143411立方米;桥梁桩基累计完成316根,桥梁下部构造完成6200立方米;隧道洞身累计掘进2561米,支护二衬累计完成2210米。其余项目段施工正稳步有序推进。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 高小松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