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趋势下交通运输行业从业者就业的就业形势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与互联网不断融合,“互联网+” 高效物流与“互联网+” 便捷交通的发展模式日渐成熟,在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新的挑战,形成严峻就业形势。
一、服务要求高,企业普适性差
需求驱动供给。借助互联网快速、便捷的优势,交通运输供需关系更为透明,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要求为交通运输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和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发展规模及基础参差不齐,企业应变能力和水平截然不同,大部分中小企业和边远地区企业受到较大冲击,适应过程长。以宝兴为例,全县15家物流公司及本土客运企业,互联网使用率和使用能力极低,通过互联网获取业务量极少。
二、法律配套滞后,从业保障薄弱
相对来说,互联网+属于新生事物,相关法律配套仍不完善,相关从业保障规定不齐全,从业者社会保障低。互联网平台普遍充当中介角色,通过平台从事交通驾驶服务的从业者均没有与平台签订劳动合同,没有购买养老、工伤等保险,从业保障弱。经调查,我县通过滴滴打车、神州专车、货拉拉、货车帮等平台从事客货物运输的从业者均与配套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三、继续教育少,发展空间小
鉴于互联网平台性质与经营模式,运输业务从业者普遍存在就业与收入不稳定,继续教育和培训缺乏的现象,发展空间小,相对对于弱势地位。
四、素质要求高,从业者准入门槛提升
“互联网+”需要从业者具备基本的互联网操作能力,对业务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准入门槛提升,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年龄偏大的从业者进入困难。据统计,宝兴有专职从事驾驶服务的从业人员近600人,年龄40岁以上的有近400人,学历高中以上的不足50人,他们均表示体会到了“互联网+”对所从事行业的冲击,均表现出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划定后自身融入快速且长足发展的 “互联网+”交通运输环境的担忧。
五、监管难度大,政府反应能力要求提高
互联网与交通运输行业融合,形成了新的服务业态,表现出运营模式新、创新速度快、变化多、服务多样化等特点,在行业监管、税收征收等方面给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政府的信息甄别、快速反应的要求进一步提高。